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(集團)有限公司電子電氣事業部總經理李麗娜(王博碩/攝)
“二十年時光,您歷經業務、技術、管理三次跨界,如何看待這樣的蛻變?”
面對記者的提問,李麗娜的回答堅定有力:“沒有變化,人就無法成長。每次跨界,都是重構認知的契機,唯有多維思考,方能破局?!彼抗庾谱?,補充道:“破局的關鍵,還在于勇氣、毅力,以及把眼淚咽回去的韌勁?!?/p>
這位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(集團)有限公司電子電氣事業部總經理的職業生涯,始終與“突破”二字同行:
自2016年負責電子電氣事業部以來,她率領團隊實現產值翻兩番,業務領域從單一版塊拓展至20余個行業,構建起覆蓋3000余家合作伙伴的生態網絡;2023年,她以法人代表身份,負責成都川哈工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(以下簡稱“川哈院”),深潛智能制造領域,為產業升級持續賦能。
如今,她的日程表里排滿了新的“突破”時刻。她堅信:“無論是搞科研,還是干管理,我們女性獨有的洞察力、耐力以及凝聚力,都是突圍制勝的不二法寶。”
從“小李”到“小李姐”
在泥濘中“趟”出一條路
在重慶某軍工企業家屬院的紅磚墻下,李麗娜度過了她的童年時光。她的父母常年在項目攻關,案頭摞著的專業書籍悄然在她心里種下一個信念:“技術硬,才是真本事,才能為國造重器?!?/p>
2005年盛夏,從西華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李麗娜,駐足在川機院斑駁的老樓前,憧憬著未來。作為彼時院內最年輕的員工,她給自己的定義是“勤快”:“跑快點、多做點、做快點,才能快點學到真本事?!?/p>
白天,科室內此起彼伏的“小李”呼喚聲,追著她滿屋跑,待到日暮,她又抱著資料啃到深夜。前輩的指導、領導的帶教,都成了她珍視的成長養分?!斑@些機會都是很難得的,一般人哪能得到?”李麗娜感慨道,思緒也回到了那些與恩師們相伴的日子。
李麗娜記得,那是2007年,她跟隨當時電子電氣事業部的一位女領導,前往德陽某業主單位投標,“頭天晚上,她在房間徹夜改方案,次日清晨仍以飽滿狀態投入答辯,甚至當場根據突發狀況靈活調整細節?!蹦且豢?,李麗娜深受觸動:“有朝一日,我也要成為這般專業、堅韌的模樣?!?/p>
十年光陰在川機院大樹的葉脈間流淌,實驗室的玻璃幕墻倒映著一張張年輕面孔。當年的“小李”,早已被后輩喚作“小李姐”,承載著更多期待的目光。
會議中的李麗娜(圖中)。(王博碩/攝)
2013年,李麗娜出任電子電氣事業部副總經理,在行業中嶄露頭角。2016年春,她在“風口浪尖”上,毅然接過了主持工作的擔子——彼時,全球金融市場波動,國內經濟受到影響,電子電氣事業部的訂單也如“斷線風箏”般急墜?!盎钕氯ァ比齻€字在她心中砸出沉悶回響。
此刻的她,既是承接“火炬”的守業者,更是拓荒新路的“掌燈人”。如何突圍市場,在泥濘中“趟”出一條路?
接下來的日子里,她帶著團隊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工業園區,挨家挨戶上門推銷:“你們用不用我們的產品?或者有沒有什么技術服務需要我們?”
最艱難時,為了收回一筆10萬元的貨款,李麗娜在客戶辦公室外足足站了3個小時。當拿到那筆錢往外走的那一刻,她哭了,卻又轉頭抹了抹眼淚,“我的身后是幾十號員工,再難也要扛下來?!?/p>
2024年6月,李麗娜(右一)赴四川意龍科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交流調研。(受訪者供圖)
除了“死磕”的韌勁,李麗娜的戰術板上,還藏著更精妙的“打法”:
她以“重構合作生態”為主線,多路出擊,將業務觸角從攀鋼冶金單一領域,延伸至造紙、光伏、電子等20余個行業。這種“行業深耕+生態共建”的雙軌模式,讓客戶群體如滾雪球般迅速擴大,突破4000余家。
她織起一張“技術服務網絡”,構建以四川成都為大本營,輻射云南、重慶、貴州地區,形成“四位一體”的辦公格局,為西部工業企業提供廣泛的產品技術支持和定制化技術服務。
從生態重構、客戶拓展,再到服務升級,李麗娜憑著這三大“殺手锏”破局,在十年間帶領電子電氣事業部產值實現了從6735萬元到2.6億元的跨越式增長。
“從單一冶金領域突圍,到成為川機院的核心增長引擎,我們都為事業部取得的成就自豪。”她笑著說,“川機院近七十年的積淀,是我們攻堅的底氣。而我們要做的,就是讓這塊金字招牌在市場競爭中持續閃亮。”
從“上天”到“入地”
見證一個個“不可能”
如果說,市場實戰讓李麗娜拿到了行業“入場券”,那么智能制造領域,則是她持續通關的“主戰場”。
2017年冬天,成都科學城。當省、市、區三級政府的批復文件正式下達,川哈院——這個由成都市政府、川機院、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出資組建的“產學研”平臺,在西南地區工業版圖上落下關鍵一子。
2023年,李麗娜兼任川哈院法定代表人。面對這座已運行六年的創新平臺,她用“上天入地”這四個字,勾勒出川哈院的足跡:“上天”指航天軍工領域的智能裝備突破,“入地”則是深耕民生健康的技術成果轉化。
在四川航天川南火工的產線上,川哈院自主研發的航天電連接器高精密伺服智能裝配系統,打破了“全人工裝配”的傳統:采用高精密運動控制技術、AI視覺檢測與高精異形通道加工技術的系統,實現了關鍵火工器件全自動裝配——8小時裝配量突破1000件以上,效率達人工3倍。
航天電連接器高精密伺服智能裝配系統。(受訪者供圖)
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火工技術研究所。(受訪者供圖)
“為了攻克這一目標,我們的研發人員扎進軍工產線,短則數月,長則一年半。”李麗娜感慨道,“這不僅是一臺機器的突破,更是向行業證明: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,我們完全有能力通過自主創新,實現關鍵跨越。”
在李麗娜看來,無論是保駕星辰大海,還是守護人間煙火,她所在的兩支“勁旅”——川哈院與川機院電子電氣事業部,能量皆不容小覷。
有一件事,讓李麗娜至今記憶猶新。2020年疫情突襲,作為電子電氣事業部總經理,她帶領團隊與川哈院技術骨干組成聯合攻堅組,將“戰場”從實驗室轉向民生一線。
一面是毫米級的科技攻堅:她率隊研發N95全自動口罩機自控系統,與科研人員攻關月余,突破伺服系統移動同步焊接算法難關,保障抗疫物資生產。另一面是深夜的緊急馳援:當醫療企業口罩生產設備突發故障,技術人員冒雨趕赴現場,她實時協調,經通宵調試讓設備重新運轉。
這場“雙線作戰”,讓她更深刻體會到川哈院與電子電氣事業部的使命。
TCT細胞制片機。(受訪者供圖)
如今,李麗娜將目光投向女性健康領域。針對傳統宮頸癌篩查中人工抹片假陰性率高達80%、涂片質量差等問題,她帶隊研發的TCT細胞制片機將陽性檢出率提升至95%以上,“因為我也是女性,更懂早期診斷對生命的意義,希望這些帶著溫度的成果,能為更多女性,帶去‘春日的希望’?!?/p>
從市場實戰到智能制造,從航天軍工到民生健康,李麗娜的“通關路”始終響徹著兩個音符:突破技術的邊界,更傳遞人文的關懷。
川哈院與電子電氣事業部,正以“上天入地”的姿態,在智能智造的海洋中劈波斬浪:既在各自領域深耕,又通過技術聯動實現雙向賦能,共同書寫著“1+1>2”的科技篇章。
從老廠房到金融城
向前跑、向上攀
站在川機院如今的辦公大樓里,李麗娜的目光穿過落地窗,仿佛望向二十年前的那片老廠房。
“那時候,做夢都想不到,我們能從一環路搬到金融城。這得益于老一輩科研人用工匠精神夯實技術根基,更有賴于新生代以創新之火,點燃智能制造的原野?!彼p撫窗沿,感慨道。
自2021年川機院整體劃轉至四川產業振興基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,2023年9月劃轉至其全資子公司四川振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,她有了更多信心和動力。
當前,川哈院和電子電氣事業部正以智能技術為筆,在工業版圖上寫下協同創新的篇章,“在集團公司的戰略支撐下,川機院、川哈院聯合電子科技大學技術團隊發起設立的‘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’,正向著人體機器人、機器狗、一體化關節等前沿領域加速奔跑?!?/p>
她期待道,“與此同時,高精度多點沉降測量系統與分布式光纖安全監測系統的研發,也在持續突破——前者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優化,將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結構物位移測量精度再提一階;后者依托光傳感技術,實現大范圍、低成本、高可靠的監測,為全國基礎設施運維提供更可靠的保障。”
“真正的力量無關性別,而在于破局的擔當?!睆墓芾韻徫换赝?,李麗娜終于讀懂了當年那位女領導肩扛千鈞時的沉靜。
在李麗娜看來,女性可以是細膩的觀察者,在實驗室撥開技術迷霧;可以是共情的溝通者,在會議室消弭團隊隔閡;更可以是破局的沖鋒者,在攻堅戰場一往無前。如今,她更希望傳遞這樣的信念:“不要被標簽束縛,女性可以在任何領域綻放光彩?!?/p>
李麗娜(王博碩/攝)
夜幕降臨,川機院大樓的燈光依然明亮。李麗娜仰頭望向星河,前方還有無數高峰等待攀登,但她早已做好準備:像二十年前那個初入職場的姑娘一樣,永遠向前、再向前,攀登、再攀登。因為她知道,川機院賦予的不僅是破繭的勇氣,更是將“不可能”變為“可能”的力量。
(來源:環球人物網)